“AI醫生”上崗了,我們能信任它嗎
來源:科普時報
發布時間:2025-02-25
瀏覽次數:731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深夜,北京兒(er) 童醫院急診科的智能終端前,新手媽媽掃描孩子的檢查報告,幾秒鍾後,屏幕上的診療建議與(yu) 半小時前值班醫生的診斷完全吻合……

最近,由DeepSeek引發的AI應用熱潮席卷醫療領域,智慧醫療話題再度引發熱議。日前,北京兒(er) 童醫院的“AI兒(er) 科醫生”正式上崗,更是讓人們(men) 對智慧醫療的認知變得更加具象。

當AI“穿上”白大褂,看病這件事又會(hui) 產(chan) 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此前,山東(dong) 臨(lin) 沂的徐先生將孩子的血檢報告上傳(chuan) 到DeepSeek,得到的診斷與(yu) 醫生給出的基本吻合。類似的案例,在網絡上已經開始頻繁出現。

“AI之所以能夠精準診斷病症,得益於(yu) 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李博涵表示,通過對患者的病史、症狀、影像資料等數據進行深度學習(xi) ,AI能夠識別出疾病與(yu) 各種特征之間的複雜模式和關(guan) 聯,從(cong) 而為(wei) 診斷提供依據。

在醫學影像分析方麵,AI的診斷準確率超乎尋常。前不久,浙江大學推出融合視覺與(yu) 語言模型的AI病理助手,能在1至3秒內(nei) 鎖定病理圖中的癌症病灶,並且在多種癌症的診斷上已取得95%以上的準確性。

智慧醫療帶來的不僅(jin) 是精確診斷,它還具備快速完成病史采集、症狀初篩,提升醫生接診效率的能力;能夠輔助疑難病診療,突破醫生記憶局限;可以為(wei) 患者提供個(ge) 性化治療方案,助力醫生製定精準治療計劃等。據統計,僅(jin) AI分診係統每年就能為(wei) 全國三甲醫院節省2600萬(wan) 小時的無效候診時間。

當“AI醫生”開始批量上崗,我們(men) 該信任它們(men) 嗎?

“盡管AI在診斷方麵表現出色,但誤診的風險依然存在。”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呼吸科副主任韓國敬提醒,AI的運行依賴於(yu) 準確且規範的信息輸入,如果數據存在偏差或者算法存在缺陷,就可能導致誤診。

更關(guan) 鍵的是,AI目前無法替代人類醫生的臨(lin) 床經驗和直覺。對於(yu) 一些複雜病例,醫生的經驗依舊不可或缺。“AI很擅長處理標準化的醫療數據,卻難以捕捉患者一聲遲疑的歎息、額角的冷汗等非結構化信息。”韓國敬強調。

研究數據顯示,目前AI的誤診率約為(wei) 2%-5%,主要集中在精神類疾病和複雜慢性病領域。

AI目前所獲得的“執醫”資格,並不包括獨立坐診能力。“麵對‘AI醫生’的問診,我們(men) 應該給它一個(ge) 機會(hui) 。對於(yu) 診斷結果,我們(men) 不必完全依賴,可以將其跟醫生的診斷結果對比,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判斷。”韓國敬說。

“AI醫生”會(hui) 是很好的醫生助手,而非替代者。“AI可以是裝在聽診器裏的百科全書(shu) ,但握住聽診器的手,必須帶著人類的溫度。”李博涵說。




歡迎掃碼關(guan) 注深i科普!

我們(men) 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ou) 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後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