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茶經》引出的戰馬換茶史
來源:科普中國
發布時間:2025-01-06
瀏覽次數:856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喜歡茶文化的茶友,應該知道發生在唐朝末年千匹良馬換陸羽《茶經》的故事。可惜這事發生時,“茶聖”陸羽(733-804年)已經不在了。但要追溯這段戰馬換茶史,就得從(cong) 漢朝的金貴之馬開始了。

經過秦末大亂(luan) 和楚漢戰爭(zheng) ,新建立的漢朝極度需要馬匹,一匹馬甚至要價(jia) 百金。當時,漢高祖劉邦出行都找不到四匹膚色相同的馬來拉車,整個(ge) 皇室的馬廄裏隻有“馬百餘(yu) 匹”。至於(yu) 百官出行,那就隻能坐在牛車上慢慢地遛達了。相傳(chuan) 當時有個(ge) 官員坐著牛車去上朝,結果朝會(hui) 結束了他還沒有趕到。更重要的是,漢朝處於(yu) 冷兵器時代,戰馬數量的多寡成為(wei) 抗衡馬上民族匈奴的重要籌碼。

公元前125年,帶領100餘(yu) 人使團出使匈奴13載的張騫,捎回了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出產(chan) 一種“汗血寶馬”的消息。此馬流下的汗水皆是紅色,據傳(chuan) 其祖先是“天馬”的遺種,堪稱世界上最好的馬匹。這不禁讓資深“馬迷”漢武帝垂涎不已。據說,這也成為(wei) 漢朝與(yu) 匈奴開戰的原因之一。

當時,戰馬的金貴程度可見一斑。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佐證了唐朝時通過絲(si) 綢之路外交渠道用良馬換陸羽所著《茶經》的說法。

絲(si) 綢之路始於(yu) 先秦,興(xing) 於(yu) 漢代,盛於(yu) 唐代,在絲(si) 綢之路上,先是中國桑葉製作的絹帛被各國視為(wei) 至寶,接著是中國茶葉成為(wei) 各國互市的第二種寶貝。據《漢藏史集》記載,每年藏族人要用2萬(wan) 多匹馬換取15噸茶,從(cong) 中可見茶的經濟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同時也體(ti) 現了茶馬的交換關(guan) 係。

相傳(chuan) ,一次陸羽隨同朝廷委派的官員出使回鶻(huí hú,中國少數民族部落)借兵時,向葛勒可汗現場演示了美味奶茶的烹煮方式。當熱氣嫋嫋的奶茶香溢滿宴會(hui) 廳時,葛勒可汗喝了一碗又一碗。緊接著,陸羽一行向可汗送上了唐朝貢品紫筍茶。該茶已風靡大唐,以此製作的奶茶於(yu) 回鶻顯然是一件寶物。回鶻人生活在沙漠中,冬季嚴(yan) 寒,夏日酷熱,即使是一日之中的寒暖差別也不小,且人們(men) 所吃的食物較為(wei) 油膩,年深日久便會(hui) 損傷(shang) 脾胃,而茶正可以消除油膩、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及驅寒降暑。

嚐到了人間至味的葛勒可汗,想必以為(wei) 隻要與(yu) 大唐開始茶葉互市,他就可以喝到一碗香噴噴的奶茶了。但事與(yu) 願違,陸羽離開之後,他的“禦廚”煮出來的茶湯卻“無異於(yu) 溝渠中的廢水”。人的口腔是最會(hui) “說實話的”,好喝的就能一再地喝,不好喝的一口也喝不下去。試想,被陸羽親(qin) 自“調理”過味覺的葛勒可汗,怎麽(me) 可能忘得了那種感覺——“喝了一口,隻覺鹹香微澀,再喝一口又品出一絲(si) 甘甜,喝到第三口隻覺得腹中暖洋洋的”,更重要的是,肚子裏的油膩感也隨之消退,飲者心中的那種舒適感是千金難換。

絲(si) 綢之路上諸多可汗都對喝過的“那一口”美味念念不忘,而天下會(hui) 煮茶的陸羽隻有一人。既然不可能把陸羽留在身邊煮茶,那就找一份他講授如何泡茶的教材吧。可汗們(men) 通過各種線報渠道,終於(yu) 掌握陸羽有一部遺存的茶著《茶經》這一信息。後來,就有了用千匹良馬換《茶經》的典故。

千匹良馬換《茶經》的故事發生後,這部由陸羽於(yu) 761年完成的《茶經》隨之轟動世界,並成為(wei)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茶專(zhuan) 著。隨之幾經修訂,《茶經》以多種版本和文字傳(chuan) 播世界,對中國乃至世界茶業(ye) 與(yu) 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作者係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出版社副編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農(nong) 業(ye) 科普創作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




歡迎掃碼關(guan) 注深i科普!

我們(men) 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ou) 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後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