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很多節日都有自己特定的美食:上元節吃元宵,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重陽節吃重陽糕,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喝臘八粥……在冬至和春節,挑大梁的則是餃子。12月21日,我們(men) 將迎來冬至這一節氣,很多家庭也將“喜提”熱騰騰的餃子。
“餃”是個(ge) 典型的形聲字。左邊的“饣”是形旁,是“食”的變形;右邊的“交”是聲旁,代表讀音。
食,甲骨文下麵是一個(ge) 盛著食物的器皿,上麵像是一個(ge) 張大的嘴巴,在準備進食。也有人認為(wei) 上麵部分是器皿的蓋子。本義(yi) 就是吃,作為(wei) 名詞表示所吃的東(dong) 西,也就是食物。
帶“食”或“饣”的字很多和食物有關(guan) ,比如麵餅的“餅”、饅頭的“饅”、白吉饃的“饃”、烤饢的“饢”、餡餅的“餡”、米飯的“飯”等。有些帶“食”或“饣”的字與(yu) 胃部的狀態有關(guan) ,比如充饑的“饑”、挨餓的“餓”、吃飽的“飽”等。一個(ge) 人肚子裏充實是“飽”,一個(ge) 國家糧食充足是“饒”。食物放久了,會(hui) “餿”。接待賓客的地方叫“館”,可以提供飲食。還有一些字與(yu) 進食、喂養(yang) 、請別人吃飯等動作、活動有關(guan) ,比如,餐風飲露的“餐”和“飲”、飼養(yang) 的“飼”、餞行的“餞”等。
餃子這種食物出現得非常早。1972年,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墓中發掘出一些“餃子”——雖然嚴(yan) 重鈣化、顏色發黑,但其大小形狀與(yu) 現代的餃子幾乎一模一樣,說明唐代已經有餃子了。
1978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山東(dong) 省滕州市薛國故城進行考古時,又在一座春秋晚期墓中,發現了形似水餃的三角形食物。按照年代推算,餃子在我國的食用曆史至少有2500年了。
1981年,在重慶市忠縣的三國時期的古墓中,出土了陶庖廚俑,展現的正是古人包餃子的場景——廚師正在勞作,廚案上擺放著食材和花邊餃子。
餃子雖然出現很早,但是它最初不叫“餃子”,而是叫“餛飩”。餛飩有各種形狀。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顏之推曾經寫(xie) 道:“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他說的這種半月形餛飩,分明就是餃子,當時應該是連湯一起吃,後來撈出來單吃,也就漸漸和餛飩分化了。
到了宋代,人們(men) 把這種食物稱為(wei) “角兒(er) ”“角子”,《東(dong) 京夢華錄》裏就有“滴酥水晶膾煎角子”的記載。究其名稱來曆,可能是因為(wei) 形狀像某種角,比如菱角。後來從(cong) “角兒(er) ”逐漸演變為(wei) “餃餌”“餃兒(er) ”,又發展到了現在的“餃子”。
古人早就有在冬至吃餃子的習(xi) 俗,其來曆說法不一。在民間傳(chuan) 說裏,它與(yu) “醫聖”張仲景有關(guan) 。張仲景是東(dong) 漢時期的人,曾經當過長沙太守,後來回到老家河南南陽。時值冬日,寒風刺骨,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此情景,便讓弟子搭起醫棚,用麵片包裹羊肉和藥材,捏成耳朵狀的“嬌耳”,放在大鍋裏煮熟,製作成了熱騰騰的“祛寒嬌耳湯”。老百姓吃完嬌耳、喝完湯,身體(ti) 發熱,凍傷(shang) 的耳朵便好起來了。盡管這一故事並沒有文獻論證,但民間流傳(chuan) 甚廣。
後來,餃子又成為(wei) 賀歲食物。根據文獻記載:明代宮廷中人在正月初一“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這裏的“扁食”,就是餃子。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到大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ju) 國皆然,無不同也。”這裏煮的“餑餑”也指餃子。裏麵還提到了一個(ge) 習(xi) 俗:富貴人家在餃子的餡料中放入金銀錢幣,誰吃到就會(hui) 吉祥一整年。
很多地方正月初五也吃餃子。這天是送窮神、接財神的日子,古人很重視。包餃子的時候,要用手沿著餃子的邊緣一下下地捏緊,這叫“捏小人嘴”,可以規避新一年的讒言。剁餃子餡的時候,得剁得特別響,喻意“剁小人”,這樣新的一年才能一切順利。
還有不少地方結婚的當天晚上也吃餃子。中國民俗學家陳勤建曾表示,婚禮吃餃子的習(xi) 俗,體(ti) 現了中國人對婚姻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科學文藝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文學博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