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器,何以讓世界茶人癡迷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童 雲
發布時間:2024-12-18
瀏覽次數:938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世界上首個(ge) 燒出瓷器的國家

China,當英文單詞第一個(ge) 字母C大寫(xie) 時,其譯文為(wei) 中國;當c小寫(xie) 時,按《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英·英漢雙解)》譯文為(wei) :瓷、瓷料、瓷杯,瓷製品、瓷器。僅(jin) 從(cong) 這個(ge) 英文單詞透出的玄機,就能看出瓷與(yu) 中國的密切聯係,因此,中國又被稱為(wei) “瓷國”。

沒錯,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ge) 燒出瓷器的國家。在華夏大地上,看似普通的泥土經過工匠們(men) 的雙手,將“一把土”幻變成清澈通透、光潔炫目的瓷器,令人稱奇。而茶,作為(wei) 老祖先早早發明的有益於(yu) 健康的“清心劑”,則需要有合適的茶器來相配。

盡管曆史上有“神農(nong) 氏嚐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但目前我們(men) 能看到的最早的茶具,卻是東(dong) 漢的一個(ge) 青瓷罐子,研究者通過罐底上的“茶”字,推斷出那時期的人們(men) 已經有茶罐子可用了。而最早出現“茶具”文字記載的是西漢王褒的《僮約》,他用“烹茶盡具”四個(ge) 字首次明確提出了煮茶有一套完整的家夥(huo) 什兒(er) 。到唐代,陸羽的《茶經》又首次明確了泡茶需要的“一整套完整的家夥(huo) 什兒(er) ”,包括風爐、筥、炭撾等26種器具。

外銷路上茶與(yu) 器的“融合”

中國茶與(yu) 瓷器在通過絲(si) 綢之路走向世界的運輸過程中,被科學地糅合在一起,也充分體(ti) 現了茶葉與(yu) 瓷器唇齒相依的關(guan) 係。

據學者研究,在瓷器與(yu) 茶葉外運的過程中,有些商人會(hui) 用特製的具有防潮防蟲功能的樟木箱子來裝箱。他們(men) 先在箱子裏放滿茶葉,再把易碎的珍貴瓷器埋在茶葉中,讓茶葉發揮減震抗壓作用;再把箱子放進大貨箱中,四周用次等茶葉填充緊湊,等於(yu) 為(wei) 要運輸的瓷器加了雙保險——雙重抗震,此舉(ju) 不僅(jin) 可以節省船上寶貴的空間,還可以讓瓷器在運輸途中得到有效保護。

這些外銷的瓷器金貴到了什麽(me) 程度?史料記載,當時遠在歐洲的皇室、貴族對中國瓷器大肆追捧,以至於(yu) 不惜到隔著萬(wan) 山千水的中國來訂製可以用來傳(chuan) 家的瓷器。17-18世紀,歐洲盛行“中國風”——中國的“兩(liang) 片樹葉一把土”,即茶、絲(si) 綢和瓷器成為(wei) 人們(men) 爭(zheng) 相追逐的時尚界“明星”。

用中國瓷做成的茶具泡飲中國茶,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wei) 當時的社交消費需求。據不完全統計,17世紀上半葉,大約有300萬(wan) 件中國瓷器被運往世界各地。考古學家從(cong) 海運時不幸沉沒的貨船中,挖掘出一箱箱茶葉、一箱箱瓷器,成為(wei) 當時歐洲消費潮流的有力證明。從(cong) “哥德馬爾森號”上打撈出來的203箱貨物中,有23.9萬(wan) 件瓷器、68.7萬(wan) 磅茶葉,其中茶具占了1/3。

茶器於(yu) 茶人的重要性

“茶滋於(yu) 水,水藉於(yu) 器,湯成於(yu) 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明代許次紓的《茶疏》,一下點破了茶器於(yu) 茶人的重要性。不過,茶與(yu) 茶器也因人而異。

比如《紅樓夢》中,賈母帶劉姥姥等人到妙玉的櫳翠庵吃茶,妙玉給賈母用的是成窯五彩蓋盅,給寶釵、黛玉的是吃體(ti) 己茶時用的茶器,給寶玉的則是她自己吃茶的綠玉鬥,給眾(zhong) 人的卻是清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又如18世紀,自稱“無厭的茶鬼”的英國約翰生博士,早晨以茶提神,晚上以茶解睡,成天沉醉於(yu) 茶中。當時英國富貴人家以擁有一套來自中國的茶具為(wei) 榮。一套英式下午茶,茶具包括陶瓷茶壺、杯具組,以及糖罐、奶盅、七英寸個(ge) 人點心盤、點心架等。開茶會(hui) 時,那把茶壺會(hui) 被主婦牢牢地拎在手中,以顯示主人地位。茶會(hui) 中,懂行的茶人可以從(cong) 主人泡茶細節中看出茶具的優(you) 劣。如果主人用壺先泡茶後加奶,就說明這把茶壺來自中國——雖然當時各國都在仿製中國瓷器,但核心技術還掌握在中國人手中——用關(guan) 鍵性原料高嶺土以及相關(guan) 加工技術製作出來的耐高溫、遇熱不會(hui) 爆裂的中國瓷器,成為(wei) 主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

試想,在茶會(hui) 上,當主人自豪地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寶貝茶具時,一壺沸水倒進去,那把茶壺應聲而裂,茶水瞬間流了一桌子的場景,會(hui) 是一種多麽(me) 尷尬的場麵。想必,這種方式也可以成為(wei) 歐洲國家當時鑒別茶器是“從(cong) 中國進口的高端瓷器”,還是產(chan) 於(yu) 當地的“劣質貨”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係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出版社副編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農(nong) 業(ye) 科普創作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




歡迎掃碼關(guan) 注深i科普!

我們(men) 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ou) 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後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