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極日之際,我國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南極中山本底站)正式業(ye) 務運行。
這是我國首個(ge) 境外大氣本底站,也是第9個(ge) 納入業(ye) 務運行的大氣本底站。
圖為(wei) 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觀測場。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大氣本底站觀測溫室氣體(ti) 和大氣臭氧等反應性氣體(ti) 、氣溶膠、太陽輻射等要素,其觀測結果體(ti) 現較大尺度大氣不直接受人為(wei) 汙染影響且混合均勻後的平均狀況。大氣本底站站址一般選擇在遠離人類活動和汙染源的地區,以最大限度“還原”大氣的本來麵目。
南極地區是全球大氣環境觀測的重要本底區域,極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於(yu) 東(dong) 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其觀測數據具有獨特的地理優(you) 勢和科學價(jia) 值,利於(yu) 探究南極大陸大氣本底長期變化及規律、平流層-對流層交換過程、多圈層相互作用機製及人類活動對全球的影響,加之氣象科考隊員連續多年來此執行越冬任務,確保觀測數據能忠實“還原”南極多年來大氣成分組成和變化。
據介紹,“入列”我國大氣本底站家族後,南極中山國家大氣本底站將對南極大氣成分濃度變化進行連續、長期業(ye) 務化觀測,真實反映南極地區大氣成分及其相關(guan) 特性的平均狀態,支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蓋臭氧、大氣化學、氣溶膠等七大類氣象要素在內(nei) 的綜合觀測體(ti) 係。作為(wei) 南極中山雪冰和空間特殊環境與(yu) 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站大氣成分觀測數據已被納入世界氣象組織《南極“臭氧洞”公報》、中國氣象局《極地氣候變化年報》,並被科學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動極地天氣及氣候變化、極地大氣化學等領域科學研究。
目前,我國共有青海瓦裏關(guan) 等9個(ge) 大氣本底站。同時,位於(yu) 環渤海、四川盆地等氣候係統關(guan) 鍵區的10個(ge) 擬新增大氣本底站,已於(yu) 今年7月啟動為(wei) 期一年的觀測試驗。
綜合來源:新華社、科技日報、中國氣象報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