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為什麽需要女性?女航天員飛出地球的曆史與未來
來源:科普中國
發布時間:2024-10-31
瀏覽次數:1630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2024年10月29日消息,經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jue) 定,執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蔡旭哲、宋令東(dong) 、王浩澤3名航天員組成。乘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員和2名第三批航天員,其中,航天員宋令東(dong) 、航天員王浩澤為(wei) 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90後”,航天員王浩澤為(wei) 我國首位女性航天飛行工程師。

目前已超過500名人類進入太空,其中約60人為(wei) 女性,約占航天員總數的10%。全球完成過空間出艙活動的200多名航天員中則有16位女性,其中第16位就是我們(men) 中國的首位“太空教師”王亞(ya) 平。神舟十三號任務中,她不僅(jin) 成為(wei) 我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還再次開展了太空授課活動,並將我國傳(chuan) 統藝術搬上了太空。

王亞(ya) 平彈奏《茉莉花》| 來源@我們(men) 的太空

太空屬於(yu) 全人類,女航天員們(men) 在太空畫卷上書(shu) 寫(xie) 了偉(wei) 大的女性史詩。

1.史詩的開端

人類第一位女航天員是蘇聯的捷列什科娃,但女性的太空之旅早在1959年就拉開了序幕。

那一年,加加林還沒有進入太空,極力避免美國遭到軍(jun) 工複合體(ti) 綁架的艾森豪威爾還是美國總統,男女平等的議題還隻存在於(yu) 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蓬勃發展的地方。

1959年初,時任美國空軍(jun) 航空研究與(yu) 發展司令部司令的弗利金傑準將與(yu) 時任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生命科學特別谘詢委員會(hui) 主席的洛夫萊斯共同製定了女性航天員選拔計劃。

1995年,水星計劃13女傑的7名成員,左三為(wei) 傑裏.科布,左二為(wei) 沃利.芬克| 來源@wikimedia

當時,美國的水星-紅石3號火箭遠不如同時期蘇聯的R-7火箭。在美蘇太空競賽的載人航天戰場,體(ti) 重更輕、耗氧量更低、狹小空間耐受性更好的女性被認為(wei) 能夠彌補火箭的不足,從(cong) 而幫助美國反敗為(wei) 勝。因此,美國通過一套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包含很多殘酷測試的生理和臨(lin) 床標準,選拔出了被後世稱為(wei) “水星計劃13女傑”的13名預備女航天員。

2021年與(yu) 貝索斯一起進入太空的沃利.芬克(右一)| 來源@blue origin

遺憾的是,這13名女性民航飛行員經曆了包括吞橡皮管入胃、電擊、冰水注入耳朵等測試,卻最終卻被NASA排除在了“水星計劃”之外。

於(yu) 是,女航天員史詩第一章的指揮棒便交到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蘇聯,交到了捷列什科娃手裏。

1961年,在加加林成為(wei) 第一名進入太空的人類之後,時任蘇聯航天員訓練中心負責人的尼古拉•卡曼寧將軍(jun) 在他的日記中記述了需要將一名女航天員送上太空背後的政治原因:無論如何,不能讓美國婦女在太空拔得頭籌——這將會(hui) 挫傷(shang) 蘇聯婦女的愛國熱情。

捷列什科娃| 來源@wikimedia

於(yu) 是,1962年3月至4月,5名朝氣蓬勃的蘇聯姑娘捷列什科娃、庫茲(zi) 涅佐娃、波諾瑪廖娃、索洛維約娃和約爾金娜來到了航天員訓練中心,加入了這個(ge) 當時嚴(yan) 格保密而未來將備受矚目的集體(ti) 。由於(yu) 蘇聯並沒有足夠的女試飛員,她們(men) 是從(cong) 400多位報名的飛行員和跳傘(san) 愛好者中選拔出來的。最終,5人中的捷列什科娃在1963年6月16日幸運地成為(wei) 了人類第一名進入太空的女性。

捷列什科娃成為(wei) 蘇聯英雄,獲得列寧勳章。在她進入太空之後,雖然婦女解放運動席卷世界,幾乎20年內(nei) 卻再也沒有女性進入太空。

2.女航天員隊伍的壯大

蘇聯的空間站和美國的航天飛機出現,讓女性得以再度登上飛天的舞台。1982年8月19日,蘇聯將載有人類第二位女航天員薩維茨卡婭的聯盟-T7飛船送上太空,她和另外兩(liang) 名男性航天員一起進入禮炮7號空間站,工作了近8天。

薩維茨卡婭與(yu) 同伴| 來源@wikimedia

在其第二次太空任務中,薩維茨卡婭開啟了女性出艙活動的新篇章。蘇聯解體(ti) 後的1994年,俄羅斯將其第三位女航天員葉蓮娜•孔達科娃送上太空。然而遺憾的是,此後俄羅斯的飛天女性群體(ti) 隻有一位新的女航天員葉蓮娜•賽羅娃和一位進入國際空間站拍攝電影的女演員尤利婭•佩雷西爾德。

NASA第八批女航天員| 來源@wikimedia

與(yu) 此同時,航天飛機的使用為(wei) 美國帶來了女航天員人數的井噴。1978年,NASA首次向社會(hui) 公開招募女航天員,6名女性首批入選美國航天員隊伍,而此時距離“水星計劃13女傑”中著名女飛行員科布通過所有測試項目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快18年。

完成為(wei) 期1年的訓練和考評後,薩利•賴德取得了任務專(zhuan) 家資格。1983年,她執行了挑戰者號航天飛機STS-7飛行任務,成為(wei) 繼蘇聯捷列什科娃和薩維茨卡婭之後位列世界第三、美國第一的女航天員。

薩利.賴德| 來源@wikimedia

此後,女航天員在美國航天任務中的占比越來越大。近十多年來,航天飛機每次飛行幾乎都有女性,而且培養(yang) 出了柯林斯和梅爾羅伊兩(liang) 位航天飛機機長(指令長)。柯林斯在1999年執行STS-93任務時成為(wei) 首位女性指令長,梅爾羅伊則在2021年成為(wei) 了NASA第十五任副局長。

艾琳.柯林斯指令長| 來源@wikimedia

梅爾羅伊的NASA副局長定妝照| 來源@NASA

2008年,女航天員惠特森被任命為(wei) 國際空間站第16任站長,2010年4月,當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與(yu) 國際空間站對接時,4名女航天員創下了女性同時在軌工作人數最多的紀錄。

四名女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合影| 來源@wikimedia

上世紀九十年代,世界其它國家的女航天員也開始乘坐美國的航天飛機或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入太空。來自日本的向井千秋於(yu) 1985年入選日本第一批航天員,準備在STS-47飛行任務中執行“日本空間實驗室”的首次材料處理(生物醫學)實驗任務。雖然最終沒有按計劃實現,但她在1994年執行了STS-65任務和1998年的STS-95任務。

同樣是在1985年,克勞迪被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選為(wei) 航天員。她是法國首批選拔的唯一女航天員,也是歐盟的首位女航天員。11年後的1996年,克勞迪乘坐俄羅斯聯盟TM-24飛船前往和平號空間站執行法國航天局的“仙後座”飛行任務,在軌開展了生命科學(生理學和發育生物學)、流體(ti) 物理學和工藝學等領域的各項實驗。2001年,克勞迪再次進入太空,成為(wei) 第一位兩(liang) 次進入太空的歐洲女航天員和第一位擔任聯盟號飛船指令長的歐洲女性。

2012年NASA女航天員合影| 來源@wikimedia

就在克勞迪首次進入太空一年之後,1997年8月,兩(liang) 位中國女孩考入了空軍(jun) 長春飛行學院。她們(men) 就是後來成為(wei) 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的劉洋和第一位出艙行走、太空授課的女航天員王亞(ya) 平。她們(men) 於(yu) 2010年入選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過了近三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zhuan) 業(ye) 技術等八大類幾十個(ge) 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you) 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zhuan) 業(ye) 技術綜合考核。

2012年6月16日,劉洋隨神舟九號飛船進入太空。2013年6月11日,王亞(ya) 平隨神舟十號飛船進入太空。她們(men) 都訪問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繼載人飛船之後的“第二步”航天器——空間實驗室。2021年10月16日,王亞(ya) 平作為(wei) 神舟十三號乘組成員再次飛天,進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開啟了為(wei) 期半年的“太空出差”。2022年6月5日,劉洋作為(wei)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之一,第二次進入太空。

劉洋和王亞(ya) 平宣誓| 來源@人民畫報

3.為(wei) 什麽(me) 女航天員數量比男航天員少?

太空環境惡劣,對航天員的身體(ti) 素質要求高。在統計學意義(yi) 上,女性的平均體(ti) 力隻有男性的2/3。體(ti) 力上的性別差異,無論地麵還是在太空都存在。

有人可能會(hui) 認為(wei) ,在太空失重環境中,體(ti) 力差別沒啥影響。畢竟,航天員在空間站裏移動似乎毫不費力嘛。

其實,從(cong) 出艙活動中的行走、航天器維修、設備安裝到艙內(nei) 操作的各項科學實驗,航天飛行任務是非常耗費體(ti) 力的。由於(yu) 沒有附著支點和摩擦力的影響,很多地麵上平常的動作在天上也變得困難。比如,地麵上彈奏古箏隻需要動用手部、手臂,而王亞(ya) 平在空間站彈奏,從(cong) 腳尖到核心肌群都得發力。

浩瀚太空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並不會(hui) 因為(wei) 性別而改變其特性。今天,世界各國使用統一標準選拔和訓練航天員,也沒有因為(wei) 性別不同而區別對待。但是,在技術尚不成熟、航天員以飛行員甚至試飛員為(wei) 主的過去,女性很難在這一套標準下發揮自己的性別優(you) 勢。

起飛和再入返回時,載人飛船的過載一般能達到4-5個(ge) G(四至五倍重力加速度),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甚至能達到10G,飛船落地時還常常發生劇烈翻滾。各種應急環境因素對航天員的身體(ti) 、甚至任務成功率的影響非常大。

1963年,東(dong) 方6號飛船再入返回時就發生了劇烈翻滾,讓捷列什科娃鼻青臉腫並失去了知覺。她被緊急送往莫斯科搶救,直到第二天才精心化妝,重新進入東(dong) 方6號,補拍了出艙的畫麵。

捷列什科娃| 來源@wikimedia

還有一個(ge) 無法忽視的原因:男女平權依然是人類社會(hui) 未能完全實現的理想。1963年,美國國會(hui) 才通過了男女同工同酬法案,1964年通過了民權法,1972年通過了平等就業(ye) 法案。據聯合國統計,即便是在廣大女性於(yu) 全球較大範圍內(nei) 獲得就業(ye) 機會(hui) 的最近40年,航空航天行業(ye) 的女性就業(ye) 人數也一直徘徊在20%左右,而隻有11%的航天員是女性。

4.太空為(wei) 什麽(me) 需要女性?

隨著載人航天技術與(yu) 航天器的發展,航天員在火箭發射和飛船再入時承受的振動和噪聲等環境條件不斷改善,性別差異對女航天員完成航天任務不再造成明顯影響。而且,當航天工程師和載荷專(zhuan) 家成為(wei) 航天員招募的重要類型時,女性在很多方麵還有明顯優(you) 勢。

女航天員感覺更敏銳,心思更細膩,在太空實驗和一些細致操作上更有優(you) 勢。並且,女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中的雌激素和鎂的代謝能力比男性好,具有更完善的修複機製和抗氧化能力,不容易出現血栓、血管痙攣等問題,更適應航天環境和長期的航天任務。

相比男性,女性的有氧代謝能力和腿部肌肉力量較弱,因此男航天員更適合執行太空行走和應急出艙任務,而女性更適合載荷專(zhuan) 家的精細化工作。同時女性更善於(yu) 與(yu) 人溝通,因此也很適合承擔溝通、協調的角色,這就包括了科學傳(chuan) 播方向的太空授課。當然,這隻是統計學上的分析。實際上,航天員的個(ge) 體(ti) 差異遠遠大於(yu) 男女的性別差異。

太空需要女性的一個(ge) 根本原因在於(yu) ,沒有女性參與(yu) 的航天活動是不完整的。無論目前以科學探索為(wei) 主要任務的飛行還是未來需要繁衍數代人的星際航行,都離不開女性。

聯合國大會(hui) 於(yu) 1999年12月6日通過決(jue) 議,宣布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為(wei) “世界空間周”。最近一次紀念活動、2021年“世界空間周”的主題就是:太空中的女性。

參考文獻:

[1]國斌. 女航天員的秘密[J]. 太空探索, 2005(3):16-17.

[2]劉琳琳, 王誌魁. 揭秘"水星"13號新聞事件[J]. 航天員, 2007(5):4.

[3]張雪鬆. "藍色起源"的太空名人堂[J]. 太空探索, 2016(11):35-39.

[4]吳國興(xing) . 男女航天員的性別差異[J]. 太空探索, 2012(6):3.

[5]景曉路, 劉芳, 吳斌,等. 航天員勝任特征分析與(yu) 比較研究[J]. 航天醫學與(yu) 醫學工程,2007, 20(5):6.

[6]強靜. 波諾瑪廖娃講述蘇聯首批女航天員的故事[J]. 航天員, 2012(3):4.

[7]占康. 王亞(ya) 平 進駐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女航天員[J]. 航天員, 2021(5):4.

[8]強靜, 吳大蔚, 安德華. 世界女航天員概況[J]. 國際太空, 2012(6):7.

[9]蔡琴. "創造曆史紀錄的女航天員們(men) ." 航天員 3(2021):6.

[10]油飛. 探索太空奧秘的女性航天員——薩莉·萊德[J].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8(3):7.

[11]張曉東(dong) . "飛天時沒有時間害怕" 專(zhuan) 訪世界第一位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J]. 環球人物, 2012(17):2.

[12]語宙. 太空為(wei) 什麽(me) 需要女性?

科學審核:

白瑞雪 北京愛太空科技CEO,國際宇航聯空間教育委員會(hui) 委員




歡迎掃碼關(guan) 注深i科普!

我們(men) 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ou) 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後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