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以下文章來源於(yu) 把科學帶回家 ,作者萬(wan) 物
圖片來源:pixabay
詭異的小東(dong) 西
正如大家所知,長在貝殼上麵這種密密麻麻的小東(dong) 西是藤壺,它屬於(yu) 節肢動物門中的甲殼類動物,是蝦和螃蟹的遠房親(qin) 戚。
絕大部分藤壺生活在潮間帶等淺海海域,當它們(men) 被海水淹沒時,頂部的小蓋就會(hui) 打開,方便捕食;潮水褪去後,小蓋就會(hui) 合上。
藤壺的幼體(ti) 可以在水中靠自己移動,找到合適的棲居位置後就會(hui) 一直固定在那裏。比如岩石或者船底,在鯨魚和海龜身上也經常能看到它們(men) 的身影。
當藤壺找到合適的“著陸”地點後,會(hui) 通過腺體(ti) 分泌一種能夠快速固化的液體(ti) ,把自己粘在其他物體(ti) 表麵。這是已知最強大的天然膠水之一,抗拉強度大約為(wei) 每平方厘米350千克,遠超502膠水(抗拉強度通常在每平方厘米50~100千克)。
可以參考周圍那圈紫色的部分
圖片來源:海綿寶寶-giphy
藤壺會(hui) 用4~6片甲片組成一個(ge) “房子”,然後逐漸向外擴張,一層層建成它的鈣質堡壘。它們(men) 頭朝下住在房子裏,向上伸出長長的腿,腿上又分了好多小叉,小叉上的毛(簡稱腿毛 )被用來捕捉浮遊生物。
藤壺腿上的分叉卷曲呈蔓狀,屬於(yu) 節肢動物門-甲殼亞(ya) 門-鞘甲綱-蔓足亞(ya) 綱的動物,有時人們(men) 也會(hui) 用“藤壺”作為(wei) 蔓足亞(ya) 綱動物的通稱
圖片來源:查爾斯·達爾文-Darwin Oline
目前已經發現了大約1000種藤壺,每種藤壺甚至有自己偏愛的生長位置。比如附著在海龜、海牛和螃蟹身上的是龜藤壺(Chelonibiidae),附著在須鯨身上的是鯨藤壺(Coronulidae),而在這之下又有五花八門的分類。
各種各樣的藤壺
圖片來源:查爾斯·達爾文-wiki
雖然長了藤壺看起來很難受,但是大多數藤壺並不會(hui) 給其他動物帶來傷(shang) 害,它們(men) 屬於(yu) 偏利共生關(guan) 係。
一頭成年座頭鯨身上可以寄生大約450公斤重的藤壺,雖然聽起來很累人,但是對於(yu) 體(ti) 重可以達到25~30噸的座頭鯨來說,藤壺的重量就相當於(yu) 一個(ge) 人穿上了夏裝。
一些負麵影響是有些鯨魚藤壺為(wei) 了防止在鯨魚遊動過程中脫落,會(hui) 把自己嵌入鯨魚皮膚當中,如果深度太深會(hui) 引發鯨魚感染。生長在露脊鯨身上的號角藤壺(Tubicinella major)就是一個(ge) 例子。
如果藤壺生長在了動物的重要部位,比如鯨魚的眼睛上,那對於(yu) 宿主來說就相當危險。
貽貝上長的藤壺可能會(hui) 讓它們(men) 難以完全張開貝殼
圖片來源:geograph.org.uk
虎鯨、海豚由於(yu) 速度很快,成功擺脫了很多藤壺幼體(ti) 的攀附,它們(men) 的身體(ti) 表麵看起來還是光溜溜的,隻有少量異鯨藤壺(Xenobalanus globicipitis)生長。這些藤壺為(wei) 了適應湍急的水流拋棄了厚重的鈣質甲殼,隻在基部保留了6塊甲片。
海豚尾巴上長了藤壺,雖然不多,但是看著也挺難受
圖片來源: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醜(chou) 東(dong) 西上餐桌
別看藤壺長得很醜(chou) ,但是它味道鮮甜且營養(yang) 豐(feng) 富,富含碘、鈣和各種蛋白質以及維生素,是沿海地區的特色佳肴。
在浙江、福建、廣東(dong) 等地,一些漁民會(hui) 從(cong) 沿海的礁石上采集藤壺吃。寧波采挖藤壺的人被稱為(wei) “打觸人”(當地人的發音類似“觸”“蛐”等),他們(men) 憑借自己豐(feng) 富的經驗對準藤壺底部和礁石連接的位置熟練地一敲,堅固的外殼就被敲飛了,可以直接鏟起藤壺肉。
可以食用的藤壺並不多,橡子藤壺是其中一種
圖片來源:Flickr
藤壺很難保鮮,即使放到冰箱裏,兩(liang) 天後口感和鮮香也會(hui) 大打折扣。於(yu) 是老饕會(hui) 推薦你鮮吃藤壺,直接把剛采回來的藤壺放到鍋裏清燉。或者將雞蛋打散,加入洗淨的藤壺再倒入少許黃酒一起清蒸,就做成了美味的藤壺蒸蛋。
為(wei) 了使藤壺能保存更長時間,人們(men) 發明了“醉觸”。既可以用新鮮的生藤壺直接用黃酒醃製,也可以把藤壺汆水後再熟醉。
大潮後是采挖藤壺的好時機,平時在潮間帶的藤壺都露了出來,一層疊一層,最容易敲到個(ge) 大肉肥的藤壺。生長在其他藤壺上的“上層藤壺”更受偏愛,因為(wei) 它們(men) 沒有沙土味,更加鮮甜。
隻需經過簡單汆燙,藤壺就十分美味
圖片來源:新北市漁業(ye) 及漁事管理處
遇到大批藤壺時,“打觸人”會(hui) 一鏟子鏟起一大坨,回去再處理。這些帶著外殼的藤壺被稱為(wei) “觸蒲”,經過清水汆燙也一樣好吃。
也有漁民會(hui) 選擇把這些帶殼的大坨藤壺直接放上烤架,燒烤過程中藤壺還會(hui) 時不時向外滋水,排出體(ti) 內(nei) 的汁液,又是另一番風味。
雖然看起來很像貝類,但藤壺的口感更類似龍蝦,因此在台灣和福建等地,也有人笑稱它們(men) 是“窮人的龍蝦”。
藤壺的肉質類似龍蝦
圖片來源:新北市漁業(ye) 及漁事管理處
跨過亞(ya) 歐大陸,藤壺也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奉為(wei) 珍饈。不過大陸彼端的這種美食的樣子跟鯨魚和烏(wu) 龜身上長的那種藤壺不太一樣。
這種食物名字是“鵝頸藤壺(Pollicipes pollicipes)”,雖然名字裏也有“藤壺”,但它並不是藤壺目(Balanomorpha)下麵的生物,而是屬於(yu) 一種不太遠的親(qin) 戚鎧茗荷目(Scalpelliformes)。最大的區別是它並不直接嘬在礁石上,有一段柄是鵝頸藤壺的特點,它也因此被稱為(wei) “有柄藤壺”。
鵝頸藤壺(左)長得有點像我們(men) 的另一種海鮮——龜足(右),這種小東(dong) 西的名字有很多,比如佛手貝、狗爪螺……它和鵝頸藤壺都是鎧茗荷目-指茗荷科下麵的(都有柄)
圖片來源:Hans Hillewaert-wiki/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wiki
由於(yu) 鵝頸藤壺的柄和白色的頭與(yu) 在愛爾蘭(lan) 和蘇格蘭(lan) 過冬的白頰黑雁很像,中世紀時人們(men) 一度認為(wei) 是鵝頸藤壺孵出了這種鳥,白頰黑雁的英文名就是Barnacle Goose(直譯為(wei) 藤壺鵝)。
白頰黑雁(左)和展示它們(men) 從(cong) 巨大的藤壺樹裏孵出來的畫作(右),也不知道是先有藤壺還是先有鵝
圖片來源:wiki/Gerade, 1597-wiki
西班牙加西利亞(ya) 的鵝頸藤壺最富盛名,那裏有歌謠傳(chuan) 頌著冒著生命危險將美食送到朝聖者盤子裏的“藤壺獵人”,不過價(jia) 格也高到離譜。
為(wei) 了找到優(you) 質藤壺,“藤壺獵人”有時需要潛到水下,有時要爬上海邊峭壁。據傳(chuan) 最好的鵝頸藤壺生長在西班牙西北部“死亡海岸”充滿礁石的水域,這裏常年波濤洶湧,讓采集工作變得更加困難,鵝頸藤壺因此被稱為(wei) “來自地獄的海鮮”。
大陸彼端的人們(men) 也相信高端的食材隻需要樸素的烹飪方式,水煮鵝頸藤壺是較為(wei) 常見的吃法,藤壺愛好者表示他們(men) 能從(cong) 中吃出“海的味道”。
沒吃過,但大為(wei) 震驚。
參考文獻: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A4%E5%A3%BA
[2]https://scienceline.org/2010/03/how-do-barnacles-attach-to-whales/
[3]https://oceanservice.noaa.gov/facts/barnacles.html
[4]
歡迎掃碼關(guan) 注深i科普!
我們(men) 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ou) 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