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團體助力新時代大科普高質量發展
作者:周兵
發布時間:2025-02-10
瀏覽次數:280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第三章 社會(hui) 責任

第二十四條 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類社會(hui) 團體(ti) 等應當組織開展專(zhuan) 業(ye) 領域科普活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

==============================

■ 案例

氣候變化綠皮書(shu) 連續16年發行

2024年12月,中國氣象局與(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共建的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在京發布第16部氣候變化綠皮書(shu)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4):“雙碳”目標驅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科普通過創新科普方式、拓展科普內(nei) 容、提升科普效果,形成的具有新時代特色的科普新特質、新方式、新能力和新功能。新質科普更注重互動(主動)、參與(yu) (體(ti) 驗)和對齊(抵達)。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的修訂,聚焦科普事業(ye) 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總體(ti) 目標,完善科普發展體(ti) 製機製,強化科普社會(hui) 責任,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科普法是人民提升生活品質、改善生活方式、提升科學素養(yang) 、助力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科普法注重發揮社會(hui) 團體(ti) 的作用,明確規定“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類社會(hui) 團體(ti) 等應當組織開展專(zhuan) 業(ye) 領域科普活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類社會(hui) 團體(ti) 等社會(hui) 組織具有廣泛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是多元化科普主體(ti) 的重要核心,能夠洞察學術前沿和行業(ye) 發展動向,在科普理念和格局的實踐中具有權威性、科學性、示範性,彰顯社會(hui) 責任和社會(hui) 影響力。因此,社會(hui) 團體(ti) 組織開展專(zhuan) 業(ye) 領域科普活動和應急科普大有作為(wei) ,提升自身服務能力。

社會(hui) 團體(ti) 在團結凝聚學術工作者、促進學術創新、助力經濟社會(hui) 發展、深化學術領域國際合作、促進文明進步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使科普公益、學術傳(chuan) 播、科學谘詢、合作交流等活動有益於(yu) 科技創新、文明進步及經濟社會(hui) 發展。科普工作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增強國家軟實力具有重大意義(yi) 。

在人類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科普經曆了三個(ge) 重要階段——以文藝複興(xing) 時期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科普”、20世紀70年代西方提出的“公眾(zhong) 理解科學”、21世紀以來的“現代科普”,即現代科學傳(chuan) 播。新時代科普工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普及科技星空体育官网入口网站、弘揚科學精神、傳(chuan) 播科學思想和倡導科學方法四位一體(ti) 的大科普特色。

如今,科普工作進入新時代。從(cong) 國際上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亟須形成國際科技治理的共識;從(cong) 國內(nei) 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製度優(you) 勢顯著,構建科普軟實力戰略支撐,有利於(yu) 更好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如氣候變化綠皮書(shu) 連續16年發行,標誌著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類專(zhuan) 家協同合作在新時代新質科普領域再上一個(ge) 台階。大科普有助於(yu)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地域、領域、主體(ti) 等全覆蓋的科普,是政府、社會(hui) 、市場協同推進的社會(hui) 化科普。

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類社會(hui) 團體(ti) 深入開展專(zhuan) 業(ye) 領域科普活動,有利於(yu) 統籌協同樹立大科普理念,加強協同聯動和資源共享,構建政府、社會(hui) 、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hui) 化科普發展大格局。社會(hui) 團體(ti) 的本質是社會(hui) 性和公眾(zhong) 性,切實承擔著傳(chuan) 播科學思想和科技進步、傳(chuan) 播社會(hui) 正能量、傳(chuan) 播社會(hui) 文明的社會(hui) 責任,參與(yu) 國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協調社會(hui) 公共事務,維護群眾(zhong) 合法權益。因此,需要從(cong) 鞏固黨(dang) 執政基礎的政治高度來看社會(hui) 團體(ti) 專(zhuan) 業(ye) 領域科普,從(cong) 踐行科技為(wei) 民的實踐要求來推動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主動融入社會(hui) 經濟與(yu) 科技發展大格局,突出科普工作的政治屬性,強化價(jia) 值引領,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以高質量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

社會(hui) 團體(ti) 來源於(yu) 社會(hui) ,最終還需服務於(yu) 社會(hui) 。通過發揮社會(hui) 團體(ti) 的組織優(you) 勢和科技成果推廣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推動基層科普工作與(yu) 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旅遊融合發展,以此來提升基層科普組織力,破解科普“最後一公裏”瓶頸效應,可以加大優(you) 質科普資源供給。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後都找到了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