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前線
地球“發燒”了,我們(men) 怎麽(me) 辦?腦機接口如何改變未來?“南橘北枳”,晏子說對了嗎……打開“春分工程”的科普報告項目清單,科普套餐包含400餘(yu) 個(ge) 題目,琳琅滿目。上至天文地理,下到生活百科,新奇有趣的科學大門豁然洞開。
400餘(yu) 名研究生科普誌願者,2000餘(yu) 場報告,線下服務北京8個(ge) 區的33所中小學,遠程服務4個(ge) 省份的14所中小學……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zhuan) 項行動”的成績單。
設立科普工作專(zhuan) 崗、實施研究生科普學分製、將科普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七大工程”。一所研究型大學為(wei) 何對科普工作如此“較真”?這背後,是一場科普與(yu) 科研的雙向奔赴。
找準科普教育的中堅力量
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學校是一所位於(yu) 京郊的鄉(xiang) 村學校。每周三,孩子們(men) 都會(hui) 盼望著國科大誌願者帶來的科技盛宴。
“雖然要連續去九渡河學校的兩(liang) 個(ge) 校址講課,往返路程4個(ge) 多小時,但看到孩子們(men) 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會(hui) 備受鼓舞。”王思穎是國科大光電學院2022級研究生,每周她都會(hui) 和同學跨越山水,把流動的科普課堂搬到村小。
科普是提高國民科學素養(yang) 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ang) 創新人才的基礎工作。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了10%,跨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但科學教育資源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短板依舊突出。
“中小學對科學資源的需求量非常大,以現有的科學家群體(ti) 從(cong) 事科普工作難以滿足基礎教育領域的所有需求。”在國科大科協常務副秘書(shu) 長吳寶俊看來,科學家資源不足和分布不均,是科普工作服務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最大難題。以全國科學資源最集中的北京為(wei) 例,全市有800餘(yu) 所小學、600餘(yu) 所中學,而每年能為(wei) 中小學開展5場以上科普報告的科學家不到全市科學家總數的5%。換句話說,北京市長期開展科普活動的科學家不足500人。
“科普兼具科學和傳(chuan) 播雙重屬性,傑出的科研工作者未必是優(you) 秀的故事講述者,因此強製要求所有科學家都做科普的思路是不正確的。通過研究生群體(ti) 開展科普實踐來服務基礎教育,是一個(ge) 值得探索的新思路。”吳寶俊說。
“高校是我國科學星空体育官网入口网站的主要生產(chan) 方,理應承擔起科學星空体育官网入口网站傳(chuan) 播的責任。”在國科大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楊國強看來,將高校的教育科技力量組織起來將極大促進科學傳(chuan) 播。
2018年,該校啟動了“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zhuan) 項行動”。取意春分時節萬(wan) 物複蘇的公益計劃,正是期待青少年的科學夢想,能像種子一樣在科學光芒的照耀下,迸發出希望、活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帶著這樣的願景,5年來,該校師生累計開展科普報告、科技輔導、科普展演等公益實踐6000餘(yu) 場次,且規模和影響仍在迅速擴大。
實現育人與(yu) 育己同頻共振
“雙孢菇為(wei) 什麽(me) 叫雙孢菇呢?因為(wei) 它的擔子一次可以著生兩(liang) 個(ge) 擔孢子小寶寶。”張磊是國科大現代農(nong) 業(ye) 科學學院的研究生,繁忙的科研之餘(yu) ,堅持科普已經成為(wei) 他每周的必修課。
蘑菇,是張磊科普報告的主題,也是他的研究方向。剛開始研究蘑菇時,他對前途特別迷茫。是科普,尤其是小朋友們(men) 對於(yu) 蘑菇的喜愛,激勵了他的科研求索之路。
“講台讓我找到了更多的專(zhuan) 業(ye) 自信。”說這話時,張磊的眼裏熠熠有光。
2017年12月,中科院科學傳(chuan) 播局、中科院前沿科學與(yu) 教育局共同發布了《關(guan) 於(yu) 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實施科普學分製的通知》。根據該通知,中科院下屬高校在全國率先啟動研究生科普學分製,嚐試把科學傳(chuan) 播的公益行動納入研究生培養(yang) 方案,係統化組織學生參與(yu) 科普工作。
“這是中科院作為(wei) 科研和科普‘國家隊’的使命。”楊國強介紹,國科大有6萬(wan) 名研究生,幾乎涵蓋了自然科學各個(ge) 領域。通過科普學分製引導磅礴的青春力量參與(yu) 科學傳(chuan) 播,能夠低成本、大規模、可持續地推動科普工作實現大跨越。
科普實踐的一大功能,是可以解決(jue) 基礎學科領域研究生培養(yang) 工作普遍麵臨(lin) 的難題——樹立學生的學科自信。
談到研究生科普學分製,吳寶俊道出了自己的“小心思”。公眾(zhong) 對基礎學科的認識長期存在誤區,經常用“冷門專(zhuan) 業(ye) ”“天坑專(zhuan) 業(ye) ”等詞匯形容基礎學科。公眾(zhong) 輿論的偏差導致大量有天賦的年輕人在選專(zhuan) 業(ye) 時放棄特長和愛好,盲目追求所謂熱門專(zhuan) 業(ye) 。而選擇了基礎學科的年輕人,也有一部分心猿意馬,對自己所選擇的學科專(zhuan) 業(ye) 以及自己在這個(ge) 領域未來的發展沒有信心。如何改變這種負麵認知,讓這些缺乏自信的研究生意識到自己專(zhuan) 業(ye) 的真正價(jia) 值?
“科普恰是一場育人和育己的同頻共振。”吳寶俊認為(wei) ,40分鍾的科普課堂既創造了研究生與(yu) 中小學生深度交流的空間,也營造了研究生與(yu) 自身學科深度對話的場景。誌願者們(men) 將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星空体育官网入口网站傳(chuan) 授給中小學生,而中小學生的積極反饋則無形中塑造了研究生的學科自信。這是大學課堂星空体育官网入口网站傳(chuan) 授和實驗室科學訓練難以實現的奇特之處。
“科普的利他性,讓我們(men) 收獲了一整串教育‘葡萄’。”多年參與(yu) 學校科普工作的組織實施,楊國強對於(yu) 科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廣泛開展科普實踐,不僅(jin) 可以讓研究生群體(ti) 成批量、大規模地服務中小學科學教育,而且可以幫助研究生們(men) 提升表達能力,積累與(yu) 公眾(zhong) 交流的經驗。
“將來,這一代研究生成長為(wei) 科學家時,會(hui) 具備更強的綜合能力,成為(wei) 懂得如何正確跟公眾(zhong) 交流的科學家。”楊國強堅定地說。
打造優(you) 質科普的金字招牌
“物理定律告訴你,天下有情人終將分手”“如何用公式挑選西瓜”……這些都是公眾(zhong) 號“中科院物理所”的推文。充滿創意的科普文章幾乎每篇都點擊量過萬(wan) ,使得該號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很難想象,這些文章的創作者是一群年輕的國科大研究生。外人印象中以嚴(yan) 肅枯燥著稱的理工科學生成為(wei) “網紅”中的一股清流,這與(yu) 中科院、國科大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密不可分。
2018年,國科大發布“春分工程”科普品牌;2019年,學校提出構建科學傳(chuan) 播工作“大宣傳(chuan) ”體(ti) 係;2020年,國科大將科普工作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七大工程”;2021年學校又將“春分工程”列入學校“十四五”規劃文化建設專(zhuan) 項規劃……科普一次次上升到發展戰略高度,體(ti) 現了學校力扛科學星空体育官网入口网站傳(chuan) 播的社會(hui) 擔當。
從(cong) 政策到資源,再到人才……爭(zheng) 相科普的氛圍和生態加速形成,也催生了越來越大的傳(chuan) 播合力。近年來,該校與(yu) 中小學、媒體(ti) 、公眾(zhong) 平台跨界合作,共建傳(chuan) 播矩陣,創作優(you) 質科普內(nei) 容,掀起一陣陣科普熱潮。
2018年,由國科大師生共同組成的“春分工程”科普團隊,深度參與(yu) 央視大型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的創作,並使其成為(wei) 首檔登陸法國“戛納電視節”的中國科普節目。2022年,該節目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普獎)一等獎。
“都說做科普要靠情懷,但國科大做科普上癮。”和吳寶俊描述的一樣,從(cong) 線上到線下,從(cong) 學校到個(ge) 人,優(you) 質科普教育正從(cong) 國科大出發,如蒲公英般飄進千萬(wan) 個(ge) 孩子的科學夢想裏,飄進未來科學家們(men) 的心裏。(特約通訊員 張運 本報記者 張瀅)